入殓

入殓

一般来说,死亡下午或者第二、三天,夫妻中若有一人健在,为亡者入殓不能选双头日子。棺木材质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有区别。家境好的会选柏木,一般的则选杨木和柳木。入殓前,用白纸将棺材内壁裱糊。底面撒灰或者撒小米,上铺烧纸,由子女投15枚“垫背钱”,旧时用制钱,现在则用硬币。之后再铺上褥子,安放亡者。一切准备就绪,生者瞻仰遗容,但不许哭泣,更不许有眼泪落到亡者身体上。封棺后,棺木头贴寿字,尾部贴纸剪莲花,棺木两侧贴剪纸的金银元宝,同时摆放香烛供品。

停灵期间,在亡者头前点“长明灯”,放“影身草”,还放一个罐子,每顿饭吃饭时由孝女、孝媳放一些好吃的,名曰“仙食罐”或者“浆水罐”。

吊唁

吊唁

也叫做“烧纸”,停尸至殡葬前,为“烧纸”期,亲友、街坊陆续前来吊唁,男的去吊唁叫“上纸”,女的则叫“吊问”,晚辈按照辈分、年龄依次排开跪拜在亡人前。吊唁人一般带黄纸前往,也有地区带炸货、糕点、水饺等。

停灵

俗称“躺当”,人已垂危,速换寿衣,整容,不管春夏秋冬,一律穿棉衣。去世后,马上烧“倒头纸”,再将亡人抬到堂屋正中,卸下门板作床,头朝西仰卧,也有地区是头朝南,脸上盖上黄纸,双脚用麻绳捆住。若不幸在外死亡,尸身不进家门,在墙上扒个豁口。有些地方若亡者有父母健在则不进家门。

就绪后,烧纸、烧香、行叩头礼,举哀。然后,派人去各亲戚家报丧,安排丧事各项事宜。丧家在门外或者胡同口挂上“门幡”,男左女右,门幡用白纸条做成,根据年龄来确定纸条数,门框上贴白条。

孝子贤孙们干嘛要用“披麻戴孝”的方式去哀悼逝者呢?

“披麻戴孝”中的“麻”为几种草本植物的统称,“麻”的种类大约有“苎麻”、“苘麻”、“亚麻”等。

苎麻,也称野麻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,原产于我国的西南地区。我国苎麻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,大约在距今4700年以前,我国的南方地区就有大面积苎麻栽培。

据资料介绍,苎麻的茎皮纤维非常细长且强韧,具有拉力强,耐水湿,富有弹力的特点,而且,经过加工以后还具有洁白,富有光泽的特征。

经试验,优质苎麻的纤维长度比最高级的棉花纤维还要长六、七倍,因此,在古代的时候,被当成纺织夏布的原料。不过,苎麻的纤维端呈尖锐状,用它纺织成的夏布在不经过特殊处理(如,反复漂洗、锤打)之前,是无法与皮肤接触的,一旦与皮肤直接接触,就有可能刺伤皮肤。因此,就是包括现在,苎麻纺织品在国际上也不被认可做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面料。

苘麻是一年生亚灌木草本,茎枝上被有柔毛。

苘麻广泛存在于我国各省区,苘麻的茎皮纤维色白,具有光泽,可用于编织麻袋、搓制绳索、编织麻鞋等。据称,由于苘麻的纤维很硬、很粗糙,因此,利用苘麻直接纺织成的布匹能够对人的皮肤造成刺激,是特别不适合制作衣服的。

亚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可分成纤维用亚麻、油用亚麻和油、纤兼用型亚麻。

据称,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天然纤维就是亚麻。远在石器时代,瑞士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亚麻,并能够取其纤维织成衣料,到了古罗马帝国兴盛时期,亚麻织物已经大量在欧洲各地出现,因此,亚麻被认为是人类时尚的先驱,是现代服饰的鼻祖。

亚麻多产于地中海地区,尽管有人认为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野生亚麻的存在,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。因此,大部分人认为:我国的古代是没有亚麻的存在的。

通过以上对“苎麻”、“苘麻”、“亚麻”的介绍,我们首先要排除“亚麻”在我国古代的存在,我们能够确定的是:我国古代只有“苎麻”和“苘麻”。

上面我们已经说了,无论是“苎麻”还是“苘麻”,其纤维都是不适合直接作为纺织物使用的,利用它们的纤维织就的布匹是肯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,因此,一般人是不会穿用“麻布”衣服的。

中国是讲究“孝文化”的一个国家。古人认为:作为子女,应该为父母尽孝。子女无论怎样孝敬父母,但子女总有“亏欠”父母的地方,因此,当父母过世需要办理丧葬之事时,子女应该披上利用麻布制作的衣服,用自己的“切肤之痛”去“抵消”对父母的“亏欠”。其实,这就是“披麻”的由来。

至于“戴孝”,就非常容易理解了。在古代,人们称丧葬之事为“白事”。孝子贤孙们戴上利用白布做的孝带就意味着自己家里在办“白事”,并用以告诫所有前来吊唁的宾客切莫嬉戏娱乐而已。

以上所言就是农村人在办理丧事时,一定要讲究“披麻戴孝”的来历。

灵堂贡品

灵堂贡品

传统的灵堂贡品是按照人的日常食用品来准备的。比如要有主食、副食、水果、酒、茶等等。

米饭是传统灵堂贡品最常见的食物,又叫“倒头饭”。“倒头”是躺倒的意思,是“死”的另一种说法。倒头饭有很多种。一种是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,上面再插双筷子。也有的是做成稀汤饭,下葬时再盛到碗里随遗体一起下葬。还有的地方是用一个小罐子,里面装上撕碎的馒头,上面盖上一块圆形的烙饼,中间插上一颗短短的高粱杆,杆上面有烤熟的面团。

倒头饭的处理各个地方也大不相同。有些地方,倒头饭要在下葬后贡在坟前,有的是下葬前撒掉,有的是作为随葬品。不同的操作,寓意也不相同。

除了倒头饭之外,其他食品都是可以食用的。

在不同的地区,食品也不相同。比如,在从山东,经河南到山西陕西一带,人们以面食为主,所以灵堂上要贡面花。也就是用面蒸的花式馒头。

其他地区,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贡品。但食品选择是有禁忌的,多数地区是忌双数。

酒与茶也常用做贡品。一般为男性逝者贡酒,为女性逝者贡茶。

在贡酒与茶时,通常要准备三只杯,一杯敬天,一杯敬地,一杯敬逝者。

灵位牌

灵位牌

灵位牌是“神灵之位”的简称,灵堂上的灵位牌就是逝者的象征物。

灵位牌原为儒教所用,到了宋代,佛教禅宗采用牌位为死者及生者用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社会的进步,城市居民使用牌位祭奠的越来越少,一般都摆放或悬挂逝者的照片作为祭奠对象。

传统灵位牌是用木板制成的,摆放在供桌中后部。灵位牌也称灵位、灵牌、灵位牌等。在传统文化中,灵位牌也称作“重” (音虫),立牌位也称为“设重”。民间认为,不立灵位,死者魂不守舍。后人用灵位牌代替死者的灵魂。所以,在灵堂中,灵位牌是不可缺少的。

灵位牌与祖宗神位的象征意义是相似的,但二者也有区别。灵位牌用于灵堂之上,而祖先牌位则安放在祠堂里。在古代,当葬礼完成后,灵位牌要从墓地带回家,称为“返主”。经过一系列仪式,灵位牌才转变成为神主牌,才能在祠堂中供奉。

传统上,有遗体的灵堂中,要在第二天下午或晚上的大殓仪式以后,经过一个复杂的“点主”仪式才能竖立灵位牌。而没有遗体的灵堂,在设立灵堂的时候就要放置灵位牌。

设置灵堂

灵堂是“灵魂暂居之所”的意思。是人们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的场所。灵堂有两种,一种是有遗体灵堂,另一种是无遗体灵堂

一、灵堂用品

旧时候,灵堂用品并不多。只有油灯、香炉、灵位牌三样。现代又发展出了奠字挂布、花圈等等。

1.香炉与香

香炉本是上香用的。但国人有香火相传的说法,因此人们又赋予了香炉更多的意义。

葬礼、祭祀用香又称信香,即“报信的香”。香是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的。在葬礼中燃香的意义就是建立信息通道,以便与神灵沟通。

2.灯与烛

灯是起照明作用的。按照传统的说法,是怕逝者的灵魂找不到家。其实也有怕活人晚上害怕的意思。这是灯最基本的含义,也是唯一的含义。

在古代,灯分为油灯和烛灯两大类。油灯就是一个灯碗或灯盘,将灯芯直接放在油里。而烛灯是在圆盘的中央有一个长钉形的灯柱,灯柱浸在油里,灯芯穿过灯柱,在柱头点燃。如图所示。

中国古代的腊是用动物油脂加工而成的。现代用的石蜡并不是中国的产物,据说是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发明的。

与逝者相关的祭日:

与逝者相关的祭日:

1. 重要祭日:逝者每年的生日

2. 重要祭日:逝者每年的忌日

3. 头七:逝者去世后的第7天——相对重要

4. 二七:逝者去世后的第14天

5. 三七:逝者去世后的第20天——相对重要

6. 四七:逝者去世后的第28天

7. 逝者去世后的第1个月

8. 五七:逝者去世后的第35天

9. 六七:逝者去世后的第42天

10. 七七:逝者去世后的第49天——相对重要

11. 百日祭:逝者去世后的第100天

丧葬习俗讲究:

丧葬习俗讲究:

1. 指路:亲人离世,需要举行相关仪式”指路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同时举行相应活动,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,是享福的。

2. 丧服: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、蓝裤。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,蓝色是民族本色。布需要用平纹,不穿棉衣。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。逝者遗物,包括衣服、生活用品等,都要焚烧掉,不能遗留。

3. 停灵:在民间停灵时间,一般不要超过3天,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。但部分地区,让当地的”先生″,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,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。

4. 出殡:过去出殡时,亲属披麻戴孝,灵车上遗体脚朝前。现在出殡有所不同,因殡葬改革,遗体需要火化。火化后,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,最后装入骨灰盒,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。

5. 死牲:过去习俗,死了人,根据穷富不同,都要死牲祭献,大至猪牛,小至鸡。逝者如年岁较髙,供品被视为福物,可以分给亲属。祭献的鸡,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。

6. 合葬:夫妻合葬的讲究,是男在左,女在右,蒙古族相反。若有小辈合葬一起,小辈则在西侧,长辈在东侧。部分地区,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,另一方逝去下葬时,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,见面祭拜后,再同时下葬。

7. 朝向:过去都是遗体土葬,朝向是南北竖向,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。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,引用”百年好合”,代表永恒的安详。

8. 焚烧:传统习俗,是焚烧元宝、黄纸、纸质生活用品(如:汽车、房子、电视、空调等);

9. 服丧:古时的守孝习俗,近代更变为祭七(祭七:指的是头七至五七、或七七)。在家设置灵堂,祭百日和周年。服丧期间,需要穿素服,食素食。

传统祭祀日:

传统祭祀日:

1. 除夕:农历年三十 / 祭祖 / 重要

2. 开年祭祖:农历年初二

3. 元宵节:农历正月十五 / 上元节祭祖

4. 清明扫墓:公历4月5日 / 清明节 / 最重要

5. 端午节:农历五月初五 / 祭祖

6. 中元节:农历七月十五 / 祭祖

7. 重阳节:农历九月初九 / 祭祖 / 扫墓 / 最重要

8. 寒衣节:农历十月初一 / 上坟 / 祭祖

9. 冬至:公历12月22日或23日 / 祭祖 / 重要

10. 腊八节:农历十二月初八 / 祭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