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殓

入殓

一般来说,死亡下午或者第二、三天,夫妻中若有一人健在,为亡者入殓不能选双头日子。棺木材质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有区别。家境好的会选柏木,一般的则选杨木和柳木。入殓前,用白纸将棺材内壁裱糊。底面撒灰或者撒小米,上铺烧纸,由子女投15枚“垫背钱”,旧时用制钱,现在则用硬币。之后再铺上褥子,安放亡者。一切准备就绪,生者瞻仰遗容,但不许哭泣,更不许有眼泪落到亡者身体上。封棺后,棺木头贴寿字,尾部贴纸剪莲花,棺木两侧贴剪纸的金银元宝,同时摆放香烛供品。

停灵期间,在亡者头前点“长明灯”,放“影身草”,还放一个罐子,每顿饭吃饭时由孝女、孝媳放一些好吃的,名曰“仙食罐”或者“浆水罐”。

吊唁

吊唁

也叫做“烧纸”,停尸至殡葬前,为“烧纸”期,亲友、街坊陆续前来吊唁,男的去吊唁叫“上纸”,女的则叫“吊问”,晚辈按照辈分、年龄依次排开跪拜在亡人前。吊唁人一般带黄纸前往,也有地区带炸货、糕点、水饺等。

停灵

俗称“躺当”,人已垂危,速换寿衣,整容,不管春夏秋冬,一律穿棉衣。去世后,马上烧“倒头纸”,再将亡人抬到堂屋正中,卸下门板作床,头朝西仰卧,也有地区是头朝南,脸上盖上黄纸,双脚用麻绳捆住。若不幸在外死亡,尸身不进家门,在墙上扒个豁口。有些地方若亡者有父母健在则不进家门。

就绪后,烧纸、烧香、行叩头礼,举哀。然后,派人去各亲戚家报丧,安排丧事各项事宜。丧家在门外或者胡同口挂上“门幡”,男左女右,门幡用白纸条做成,根据年龄来确定纸条数,门框上贴白条。

孝子贤孙们干嘛要用“披麻戴孝”的方式去哀悼逝者呢?

“披麻戴孝”中的“麻”为几种草本植物的统称,“麻”的种类大约有“苎麻”、“苘麻”、“亚麻”等。

苎麻,也称野麻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,原产于我国的西南地区。我国苎麻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,大约在距今4700年以前,我国的南方地区就有大面积苎麻栽培。

据资料介绍,苎麻的茎皮纤维非常细长且强韧,具有拉力强,耐水湿,富有弹力的特点,而且,经过加工以后还具有洁白,富有光泽的特征。

经试验,优质苎麻的纤维长度比最高级的棉花纤维还要长六、七倍,因此,在古代的时候,被当成纺织夏布的原料。不过,苎麻的纤维端呈尖锐状,用它纺织成的夏布在不经过特殊处理(如,反复漂洗、锤打)之前,是无法与皮肤接触的,一旦与皮肤直接接触,就有可能刺伤皮肤。因此,就是包括现在,苎麻纺织品在国际上也不被认可做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面料。

苘麻是一年生亚灌木草本,茎枝上被有柔毛。

苘麻广泛存在于我国各省区,苘麻的茎皮纤维色白,具有光泽,可用于编织麻袋、搓制绳索、编织麻鞋等。据称,由于苘麻的纤维很硬、很粗糙,因此,利用苘麻直接纺织成的布匹能够对人的皮肤造成刺激,是特别不适合制作衣服的。

亚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可分成纤维用亚麻、油用亚麻和油、纤兼用型亚麻。

据称,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天然纤维就是亚麻。远在石器时代,瑞士的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亚麻,并能够取其纤维织成衣料,到了古罗马帝国兴盛时期,亚麻织物已经大量在欧洲各地出现,因此,亚麻被认为是人类时尚的先驱,是现代服饰的鼻祖。

亚麻多产于地中海地区,尽管有人认为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野生亚麻的存在,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。因此,大部分人认为:我国的古代是没有亚麻的存在的。

通过以上对“苎麻”、“苘麻”、“亚麻”的介绍,我们首先要排除“亚麻”在我国古代的存在,我们能够确定的是:我国古代只有“苎麻”和“苘麻”。

上面我们已经说了,无论是“苎麻”还是“苘麻”,其纤维都是不适合直接作为纺织物使用的,利用它们的纤维织就的布匹是肯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,因此,一般人是不会穿用“麻布”衣服的。

中国是讲究“孝文化”的一个国家。古人认为:作为子女,应该为父母尽孝。子女无论怎样孝敬父母,但子女总有“亏欠”父母的地方,因此,当父母过世需要办理丧葬之事时,子女应该披上利用麻布制作的衣服,用自己的“切肤之痛”去“抵消”对父母的“亏欠”。其实,这就是“披麻”的由来。

至于“戴孝”,就非常容易理解了。在古代,人们称丧葬之事为“白事”。孝子贤孙们戴上利用白布做的孝带就意味着自己家里在办“白事”,并用以告诫所有前来吊唁的宾客切莫嬉戏娱乐而已。

以上所言就是农村人在办理丧事时,一定要讲究“披麻戴孝”的来历。